您的位置:首页>栏目首页 > 绩效 >

《王小波传》⑤|当老师,也没改变他的叛逆-环球聚看点

2023-06-23 18:26:38    来源:十点人物志
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,满足你的知识渴求。 「经典共读精华领读」栏目开启4年了,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,新增心理、影视原著、社科、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,为你带来更加新颖、沉浸式的阅读体验,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。 这一次,我们读的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的权威传记《王小波传》,作者是文学教授房伟。这部传记以王小波的人生轨迹为记述主轴,抽丝剥茧地梳理出作家的反叛精神和美学风格来源,推导文学偶像的形成。让我们共同阅读这本书,领略当代中国最独特的思考者有趣而浪漫的精神世界。我们会从连续留言互动10期的朋友中抽取3-5位赠送精美图书,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。 阅读,既是一种陪伴,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。 领读|江徐 十点人物志原创

昨天,我们读到的是王小波去云南插队时的知青生涯。他的性情很像野牛,邋遢成性,对于别人的不解能够安之若素。插秧、犁地、放牛、养猪,这些是农场的主要工作,下棋、抽烟、看电影、打扑克、打篮球、游泳是知青们的业余活动。


【资料图】

生活条件简陋,缺粮少菜,水土不服,还时常生病。这些,王小波都能忍受,让他感到最痛苦的事是没书看,得不到思想的乐趣。

结束云南知青生涯,去山东当山村老师,又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呢?

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。

北京知青,去当山村教师

王小波从云南回京后,在家闲居养病了一段时日。

1973年,按照当时的知青政策,二十出头的王小波去往山东牟平插队。

很多年过去,当时的知情者仍然记得目睹王小波来到牟平时的情形:“十八九岁,长得一米八几的高个,一身蓝色布褂套身,显得又高、又黑、又瘦,姓王。”

牟平插队期间,王小波对云南插队生活进行总结、沉淀和提升,还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生活收集了第一手鲜活经验。在此基础上,孕育出《这辈子》《绿毛水怪》《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》等早期的小说作品。

20世纪70年代的胶东农村,住房卫生条件很差。好心的房东拾掇出正房向阳的房间,用来安置王小波。房东的弟弟,还就着这位北京知青来家里的喜事,给刚出生的女儿取名“毛京”。

房间里只有一块土炕、一张小木桌、一盏煤油灯,窗口对着猪圈,到了夏天,还有蛆向屋里爬。

只有读书的时候,他才能忘记苦闷,忘记艰苦劳动带来的身心疲惫。

刚来的时候,他有点腼腆,说话速度很慢,从不抢话,有时蹦出一句,能让农村人琢磨半天。

一段日子后,和大家混熟了,王小波的幽默感开始表现出来。有一次,他帮房东的弟弟看管孩子,孩子刚放到炕上就尿炕了。他用手一点孩子的嘴,说道:“小丫头片子,自来水说放就放。”

王小波的农活干得不好,知识却懂得很多。有一次,他和村民一起拉电线,还给对方讲了很多电路理论。

地里的农活繁重,牟平青虎山的耕地大多在山上,每天推车送粪上山,让王小波的一双新布鞋变得惨不忍睹。

村里的老支书看他吃不消,就把他调到果园技术队,做些剪枝和浇灌工作。

大家常在果树上抓一种虫子烤了吃,王小波不敢随大流,说要是有蛇倒是不错。他和村人交往不多,但很慷慨,常常把家人寄来的巧克力等稀罕食品分享给大家。

后来,在老书记的安排下,“一肚子文化水”的王小波去水道联中担任代课教师,摆脱了他不擅长的农活。

从学校所在的镇子到青虎山村,有几十里路,走路需要一个多小时。每到周末,王小波就离开学校,独自踏上回村的道路。

房东想开拖拉机接送王小波,但他不好意思总是麻烦人家,宁可一个人走着回来。有一次,他又独自从镇上回村,没有月光,迷了路,在沟里走了一夜才摸到村里。

多年后,他在杂文中写道:

“当年我在老家插队时,共有两种选择:

一种朴实的想法是在村里苦挨下去,将来成为一位可敬的父老乡亲;一种狡猾的想法就是从村里混出去,自己不当父老乡亲,反过来歌颂父老乡亲。

这种歌颂虽然动听,但多少有些虚伪……”

特立独行的山村老师

插队山东牟平期间,王小波很少参与知青群体活动,而是将更多时间用在读书和思考上。

工资一发下来,他就去买书,外国的,古典的,买来放在办公室抽屉里。有人看到,王小波走路时也在看书。

教书的日子里,备课、上课耗费很多时间,但他仍然和小时候一样嗜书如命。有时去到烟台二姐家里,首先想的不是吃什么,而是先看姐姐的藏书。

他的烟瘾很大,一天差不多要抽两三盒,二角六分的青岛香烟。

在当时的生活圈子里,王小波是下棋的高手,全校会下棋的老师都和他较量过,都败下阵来。校长和公社书记慕名而来,最终也成为他的手下败将。他用粉笔在乒乓球台上画上格子当棋盘,一个课间下一局。

下棋不仅是消遣,也淬炼着一个人对智慧的热爱,王小波反对纯粹为打发时间的下棋。

据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回忆,家里藏有两本棋谱,一本是《橘中秘》,一本是《梅花谱》,兄弟俩都对象棋迷得神魂颠倒,学会很多规矩和章法。

小说《似水流年》中,杀得刘先生大败的“大列手炮”,就是王小波从《橘中秘》得到的开局妙法。

在水道联中教书时,王小波依然是一副特立独行、我行我素的派头。

他总是不修边幅,看起来有点失魂落魄。上课铃一响,他一言不发地冲进教室,能把调皮的孩子吓一跳。

一件大号蓝色中山装,是他的招牌行头,总是敞开怀穿着,还有粉笔灰和油渍混杂在上面。

他的物理书从来都是卷成一卷,像海带一样,插在大衣口袋里,配上满头乱发、黝黑高大的身材,足以让孩子们目瞪口呆。

上课时,他从不看课本,兴之所至,信马由缰,旁征博引,令学生们叹为观止。带着京城味道的普通话,也让学生们很痴迷。

他语调低沉,速度缓慢,时不时冒出几句幽默话,而且从不维持课堂记录,学生们因此也都不怕他。面对孩子的捣蛋,他总是宽容地笑笑。

这段时期,他生活很有规律,每天早早起床,赶到教室生炉子,四点多开始备课。周末有时会带学生上山去玩,一起聊天。

那种情形,大概如古人所言: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

山村生活对他的影响

插队山东牟平这段时期的生活,对王小波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。

第一方面:农村的艰苦生活,引发了王小波对物质和精神的关系、中国文化对物质的消极态度等问题的思考,进而成为他反对当时泛滥的伪科学思潮的重要基点。

他同情苦难者,对受苦的人们怀有深深的怜悯。同时,他对以贫穷为美的反智行为,或借贫穷之名行个人私利的虚伪行径更为警惕。

对于苦难,他绝不歌颂,甚至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。

在他最早发表的,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《马但丁》中,能够看到他对当时环境的极度不满,既因为物质匮乏,也因为精神压抑。还能看到少年王小波跳脱顽皮的心性,以及生活对他的折磨。

第二方面:艰苦的生活,也引发了王小波对弱者的同情,以及对生命创伤和童真丧失的思考。

他的小说《猫》寓言性很强,写的是主人公常在阳台上看到一只被挖去双眼的猫,这种对生命的戕害让主人公寝食难安。

然而,大家对此十分冷漠,认为只是孩子胡闹。但主人公不认为孩子能干出这么残忍的事情,他认定这是大人的丑行。

除了这篇,王小波早期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创伤性情感体验。

第三方面,胶东半岛特殊的海洋文化,特别是齐文化,对王小波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
牟平离大海很近,王小波也经常去烟台的二姐家做客,更多地接近大海。因此,大海这一意象,使他的早期小说有了重要的想象性空间。

他对大海的赞美和喜爱,既来自天性中对浪漫与自由的向往,更是他对早期情感经历的纪念。苦难和浪漫并存,是他作品中的主题性风格。

尽管王小波可能并不喜欢下乡插队的艰苦生活,但他留在牟平青虎山的故事还有很多。一棵野枣树的故事广为人知。这棵野枣树,高达数米,据说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,村里人称它“棘子神”。

根据当地的村民回忆,当年,王小波经常在这棵树下看书,他也很喜欢这棵神树,还开玩笑说:“这棵树早晚能成道行。”

下乡插队,虽然不是他喜欢的生活方式,但人生的路,每一步都不会白走。

结语

今天,我们读到的是王小波在山东牟平插队的生活经历。在牟平青虎山村,他先是干了一段时间的农活,后来被调去学校担任代课教师。他的种种行为,在众人眼里显得特立独行,我行我素,却也深受学生的喜爱。这段艰苦的插队生活,对他的认知、思考以及日后的写作都产生深远影响。

结束插队生涯,回到北京,王小波会面临怎样的尴尬局面?他又将通过哪些方式为自己开辟新的人生之路?

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。

文中图片源于网络。

点在看,做个独立思考者

点击图片,阅读更多好书

点在看做个独立思考者 ↓↓↓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